建設銀行信用卡歷史逾期如何查詢?
一、什么是信用卡逾期?逾期還款可能會帶來哪些危害?
你好,信用卡透支后逾期不還款是一種違約行為,銀行可以要求持卡人償還本金以及逾期利息、滯納金、超限費等;如果銀行向并勝訴了,持卡人還要承擔訴訟費用。 其次,如果持卡人以非法占有為目的惡意透支達一定數額,逾期不還款,構成信用卡詐騙罪的,還要承擔刑事責任。(逾期1萬以上,經發卡銀行催收2次并超過3個月仍為歸還,涉嫌信用卡詐騙罪) 最后,逾期不還款會給持卡人留下不良信用記錄,會對持卡人今后的貸款等行為的順利進行造成影響。二、信用卡逾期查不到卡,是被凍結還是被注銷,
一、信用卡逾期被起訴是如何的各大銀行對于信用卡逾期不還并不是統一規定的,一般超過5000元,超2或3個月不還,就面臨被起訴的風險。二、信用卡逾期被起訴的后果
1、信用卡滯納金。所謂信用卡滯納金,是指當持卡人未在到期還款日含前還款或還款金額不足最低還款額時,按規定應向發卡銀行支付的費用。而目前招行、XX、XX、深發展等大部分銀行對于滯納金的標準,均為最低還款額未還部分的5%,XX龍卡最低滯納金為5元人民幣,而招行雙幣信用卡的最低滯納金為10元人民幣或者1美元。
2、逾期利息。用戶使用信用卡透支以后,一般有20多天到50多天不等的免息還款期,就是只要持卡人沒有在規定的期限內還清所有的透支費用,那么該持卡人上月的所有費用都不再享受銀行的免息待遇,而循環日息高達萬分之五,即年利率達到18%。當然,不少銀行已經讓信用卡全額罰息規則開始變得人性化了貸記卡客戶在償還上期透支消費款時,由于計算誤差等原因,如果有人民幣10元含以內,或者美元賬戶1美元含以內的零頭沒有還清,銀行均將視同還清,而不收取相應的違約金及萬分之五的日息。
3、訴訟費用。如果用戶在透支2個月后還不還款,銀行就打電話提醒用戶還款。如果還不還款,銀行就請律師向用戶發出律師函。用戶在透支180日后還是拒不還款,銀行就將向法院提起訴訟,而敗訴的一方將要承擔案件的訴訟費用,銀行起訴要求用戶還款的情況一般都是銀行勝訴,所以這一部分費用都由用戶承擔。
4、不良信用記錄。信用卡用戶逾期還款將被記入不良信用記錄,并且個人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已經實現全國聯網,只要居民個人在銀行辦理過借貸業務、申領過信用卡,或為別人提供過擔保等行為,那么就能在國內任何一家商業銀行查到信用報告。對有不良記錄的客戶,在今后的貸款辦理中銀行將慎重對待,可能會要求客戶提供抵押、擔保,可能會降低貸款額度,或提高貸款利率,甚至拒絕貸款。相反,如果信用報告里是良好記錄,在今后的信貸業務中,將可能在金額、利率上享受優惠。
5、惡意透支的刑事責任。根據我國《刑法》第196條及有關司法解釋的規定,惡意透支是指持卡人以非法占有為目的,超過規定限額或者規定期限透支,并且經發卡行催收后仍不歸還的行為;惡意透支進行信用卡詐騙活動,數額較大的將以信用卡詐騙罪追究刑事責任,處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2萬元以上20萬元以下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5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5萬元以上50萬元以下罰金;數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并處5萬元以上50萬元以下罰金或者沒收財產。利用信用卡惡意透支應以信用卡詐騙罪追究刑事責任的要件在于,惡意透支金額在5000元以上并經發卡行催收3個月以上。
引用法規
[1]《刑法》 第196條
三、信用卡逾期一年后,會被通緝嗎?
使用信用卡消費已經很普遍,可能會因為各種原因忘記還款,是否使用信用卡逾期不還都會構成犯罪呢怎樣的情況下會構成犯罪呢下面由為您整理介紹。 使用信用卡已成為普遍的消費方式,一些持卡人在對信用卡的認識和使用上存在誤區,并不清楚如何正確、安全地使用信用卡,或對逾期不還款等行為抱有僥幸心理,不僅對個人貸款、信用評價產生負面印象,甚至無意中觸碰到法律的底線,付出沉重的代價。 我國刑法規定惡意透支屬于信用卡詐騙罪的情形之一,但并非使用信用卡逾期不還款不一定構成犯罪,但是如果惡意透支達到一定數額,就可能構成信用卡詐騙罪。 而且刑法意義上的信用卡比平常人們對信用卡的理解更寬泛,不僅包括有透支功能的信用卡,還包括沒有透支功能的借記卡?! 〕挚ㄈ艘苑欠ㄕ加袨槟康模^規定限額或者規定期限透支,并且經發卡銀行兩次催收后超過3個月仍不歸還的,可以認定為惡意透支。 惡意透支1萬元以上就可以構成信用卡詐騙犯罪。惡意透支的數額,是持卡人拒不歸還的數額或者尚未歸還的數額,并不包括復利、滯納金、手續費等發卡銀行收取的費用?! ∫虼?,使用信用卡時要注意,不要觸碰法律的底線。
四、如何查詢信用卡是否有逾期記錄,有無法律依據?
通過銀行渠道進行查詢。持卡用戶可以直接登錄信用卡官方個人賬戶中心,如果你的信用卡出現了逾期記錄就會直接顯示出來。也可以直接撥打信用卡中心的熱線轉接人工客服進行查詢,這樣準確系數比較高。
掃描二維碼推送至手機訪問。
版權聲明:本文由64645在線法律咨詢平臺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